>学术动态 > 学术期刊
语言文化意象的翻译与特征建模研究
发布日期 : 2022-01-27 点击量:4535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由

   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基因特质。在跨文化交际凸显重要的全球化时代,语言交流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跨文化交际手段之一,其表现方式首先体现为翻译。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背景下,如何快速又准确地输出和表达中国语言文化意象,为不同语言文化语境下的读者“阅读”和“理解”中国提供一种形象化的思维范式,已成为当下翻译学研究中具颇具文学意义、文化意义、经济意义乃至政治意义的最前沿课题之一。语言文化意象是含载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单位(袁顺芝,2004;赵迎菊,2006),是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自身语言文化的有效延续而构建起的一种特殊民族文化现象和心灵符号。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意象有着天然的特质性和差异性,这就在语言文化意象的理解、传播、交流、移植和译介过程中构成了诸多理解障碍。

    为了避免翻译中的文化歧义现象,翻译学研究有必要在比较文学主题学和意象学、文学文本分析和修辞研究、语料库语言学和语料库翻译学、认知翻译学以及数据挖掘和编程建模研究等跨学科背景下,创新文学翻译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翻译学研究范式,树立一种最为直观、便捷、科学的语言文学意象的数字化研究典范,为中外文学、文化的顺畅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本研究尝试从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文学英汉平行文本中提取出语言文化意象样本进行特征分析和建模研究:其一,梳理和归类其典型性双语文化意象单位,再对各自语言文化范畴内的意象单位特征进行提取和标注;其二,发现和解决各自文化语境中该文化意象与相关表征文本之间的映射规律即对应关系问题;其三,归纳总结双语文化意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对其背后的各种原因进行剖析。通过这三个阶段,完成语言文化意象的提取、分析和建模过程。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文化自信必然立足于我们优秀的民族语言文字,而汉语言文化意象是汉语言文字功能的产物和文学艺术的瑰宝。在翻译研究中,为保存语言文化意象既有的文化特质和蕴含,必须权衡译入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从读者反映论角度看,是要适应双方读者和文化的接受“匹配度”,否则就无法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融合到译入语文化之中(舒奇志,2007)。语言文化意象的特异性,使两种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同一喻体、不同喻义”,“同一喻义、不同喻体”,“内涵相同、外延不同”,“概念相同、表达不同”,“意象空缺或欠缺”等差异(顾建敏,2011)。已有英汉关联研究表明,以中文为母语者对涉及文化意象词汇的感知是与以英语为母语者学习汉语时对相同词汇的感知有显著的差异性(Cortazzi & Shen, 2001;谭业升,2012)。

    如何处理和选择不同的语言载体来表征不同的文化意象,以使读者既能快速理解译入语文本,又可以不受文中异质性文化意象的理解阻碍,正是翻译研究必须把握和平衡处理的难点问题。有研究(董成,2014)认为,译者可通过语言文化意象的移植、套译、重塑、直译加补偿和意译等策略,有效地传递文化意象所承载的语义内涵和文化信息。

    但我们认为,这些代表性策略都是传统研究中的被动性策略选择,因为无论哪种策略都没有正面解决文化意象与相关表征文本的对应关系,而是选择了改编等迂回处理的策略。囿于方法因素,在国内传统翻译理论阐释和策略研究领域内,很少有把作为意象表征的文本与其背后的意象之间对应关联性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呈现。我们认为这是从根本上正面解决通过文本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象之间关联性的必要的一环,这也正是本课题希望采用语料数据和机器建模方法(Swamynathan, 2017Stephenson, 2014)进行研究的主要动机。

    本课题将把语料库翻译学作为最基本研究方法和出发点,来展开基于英汉平行文本中的语言文化意象的数据提取和建模研究。该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翻译文本语言特征的研究(Laviosa, 1998Baker, 2001;黄立波,2007;王克非、胡显耀,2008;胡开宝,2009;朱一凡、胡开宝,2014等)。但从迄今为止所呈现的研究结果看,多数研究都属于语料库翻译学的本体研究,还处于对翻译学基本单位词、句、篇、音、形、义等基本语言内容的考查阶段,而从语言本体出发上升到“文本-文化意象”的研究还甚少发现。换言之,从英汉平行文本层面上就语言与其背后的文化意象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研究还很少见。

1.3 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

    本项目试图通过对经典翻译文本进行数据挖掘和对比研究,筛选出符合中英双语表达习惯的标准的汉语语言文化意象,并以此构建起汉语文化意象特征模型,进而开发翻译汉语意象的特征分析工具,用于正确而迅速地识别语言文化意象的英汉对照表达方式。

    本课题的独到创新价值表现为:1)对语言文化意象首度在语料库翻译学、认知翻译学和数据挖掘以及文学文本的数字化研究层面上展开建模研究;2)语言文化意象建模研究将有助于促进理解和解决关于文学翻译的“归化”、“异化”、“直译”、“意译”等根本性理论问题;3)意象建模和转换识别研究首度涉足文学翻译机器化的重点和难点,对语义识别、修辞识别和意象识别与字画转换识别,以及深度学习等智能化翻译的实现,提供了突破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思路(Bird et al., 2014Sarkar, 2016)4)首次实现文学翻译研究学术成果的工具化和实用化。

    本研究的宏观意义和应用价值:1)为探究汉语的语言生态提供模型和工具;2)为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3)有助于改善中文使用环境;4)有利于汉语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5)保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其微观意义和应用价值:1)实现对微观翻译汉语语言文化意象特征的识别;2)有助于建立对翻译出版物语言测量的标准;3)可有效服务于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4)促进我国文化作品的外译和以地道的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2.1 主要内容

2.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基于两部经典的中国近代主题小说的英文原著(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和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两部作品的英汉文本)以及其中有关传统中国语言文化意象的中文翻译而筛选出来的标准的中国语言文化意象单位样本,以及由此得出可用于数据建模研究的语言文化意象之特征,并施之于数据建模的理论分析、参数提取和模型建构。

2.1.2 语言文化意象特征研究

    语言文化意象是指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代表特定文化的特殊符号,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而文学翻译的难点就在于原文本语言文化特异性的翻译,当今各种翻译策略尚无法完美没解决这一天然的差异性、特质性问题。因此,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不仅要重视翻译两端所关涉的语言本体问题,更应重视在翻译进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异质性问题。不同语言文化中的特定概念一定会有自己特定的意象映射,不经过长期同质化的文化教育和熏陶,就不会在概念的背后形成相应的意象和图式。这就需要在文本表达和各种背景知识的理解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概念映射,即把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映射为相对集中的外延意象。

    中外语言的文化意象一般以戏曲、小说、散文、诗歌、相声、传记、电影、电视、新闻、典故、传说、雕刻、音乐、歌曲、舞蹈、绘画、名言、警句、笑话等等各种文艺体裁的形式出现,存在于文本语篇中,表现为各种名词、短语、成语、句子,甚至段落、篇章。它们通过文化的载体语言来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体现特定文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2.1.3 特征建模研究

    本阶段运用Python进行汉语翻译文本的语言文化意象特征建模研究。其中如何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化意象进行认知性标注将是本研究的关键,同时也是后续研究的基础。建模过程中利用这两个作家的语料文本所呈现的语言文化意象特征对模型进行持续优化;确定汉语中的语言文化意象指标及其与英文原文之间的关联指标,用于测试模型的适应性;进行算法设计和优化,即需要在建模过程中纳入哪些可有效表征模型的代码模块。

    研究的具体步骤分为两部分即精确分析和模糊分析。精确分析时,利用经语言文化意象特征研究得出结果确定三个层次上的特征:1)特征本身;2)特征之间的关系;3)经过映射的可编程特征。模糊分析时,在语料文本中对此类特征进行验证,为相关特征赋值即设定权重,并进行权重赋值调节,直至权重赋值处于合理区间为止。在完成特征建模后,可确定核心算法和代码设计,并由此展开编程适应性操作和模型工具化研究。

2.2 基本思路和方法

2.2.1 基本思路

    本课题将采用英汉双语平行语料文本研究方法,以为林语堂《京华烟云》和赛珍珠《大地三部曲》英汉平行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语言学和翻译学知识以及计算机编程知识,对汉译文中的语言文化意象进行系统辨析,并与对应的英文进行对比,进而得出可靠的理论数据,由此构建起一个可充分利用中华语言文化意象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或进行有效文化外译的语言表征模型。

2.2.2 研究方法

    1)多译本分析与比较。本课题语料文本内容涉及两位双语作家历时约80年的不同译文作品,分析语言文化意象随时间而发生的演变路径,比较两种路径之间的关联性。

    2)语料库翻译学方法的运用。依托林语堂和赛珍珠英汉平行文本,进行数据检索、数据取样、数据统计分析,并以语料库翻译学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推理解读。

    3)文本分析与机器学习分析的融合。将文本分析后得出的特征值输入机器,由机器就特征值进行学习,然后再由机器来提取语言文化意象特征。

2.3 重点难点

2.3.1 重点

    1)在汉语文化意象表述与英语文化意象表述之间建立关联性对应关系,并制作成语言文化意象特征库;

    2)在文本分析特征与建模特征之间确立起能够反映出语言文化意象本真的内在联系。

2.3.2 难点

    1)如何有效确定既有研究结果的特征与可编程特征之间的区别;

    2)为本项目发现更为合理可靠的Python编程代码工具,即如何把在其他领域也已成熟但尚未应用于语言学领域的编程代码工具为本项目所使用;

    3)为特征赋值并进行权重赋值调节,以建立一个合理的特征模型。

2.4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2.4.1 主要观点

    本课题在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语料库翻译学方法,对各类语言文化意象的语言转换表达进行特征研究,意在揭示以英文表达的汉语言文化意象在汉译之后所呈现出的规律性及其与英文原文之间的关联性,即汉语的文化意象表述与英语的文化意象表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期在微观层面上分析相关特征所呈现的规律性。基于此,构建起语言文化意象的文本表征对比模型。

林语堂和赛珍珠的作品是特殊历史际遇和语言文化变迁所造成的特殊文化模板,其英汉双语文本语料库里面的语言文化意象具有标准性和唯一代表性。由此提取出的语言文化意象特征可成为中国语言文化意象特征建模的权威样本数据。基于此类数据的评测模型,可更多适用于其他语言文化意象的建模,从而逐步构建起更为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意象模型,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学文化交流。

2.4.2 创新之处

   本课题以文化意象为内核,从跨文化交际、翻译学、文学的综合纬度来研究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语言学现象。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多关注于移植、套译、重塑、直译和意译等被动性策略的选择,而本课题所聚焦的是意象表征的文本与其意象之间的对应关联性的研究,旨在发现被动性策略背后的真实意涵所在,进而解决文化异质性问题,使译入语读者能够快速正确地理解和领悟原文中的“文化之梗”。    本课题就英汉平行文本进行多译本分析与比较,参照对比语料文本的特点,在数据检索、数据取样、数据统计分析之后运用语料库翻译学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推理解读,然后实现文本分析与机器学习分析的相互融合,进而提取出可以表征语言文化意象的特征值,基于此建立表征模型并实现工具化。

3.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

Baker, M. 2001. Investigating the Language of Translation: A Corpus-based Approach [A]. In P. Fernandez & J.M. Bravo (eds.). Pathway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 Valladolid: University of Valladolid. 47-56.

Bird, S., E. Klein & E. Loper. 2014. Python自然语言处理(陈涛等译)[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Cortazzi, M. & W.W. Shen. 2001. Cross-linguistic awareness of cultural keywords: A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peakers [J]. Language Awareness 10(2/3): 125-142.

Laviosa, S. 1998. Core patterns of lexical use in a comparable corpus of English narrative prose [J]. Meta 43(4): 557-570.

Sarkar, D. 2016. Text Analytics with Python: A Practical Real-World Approach to Gaining Actionable Insights from Your Data [M]. Berkeley: Apress.

Stephenson, B. 2014. The Python Workbook [M]. Heidelberg: Springer.

Swamynathan, M. 2017. Mastering Machine Learning with Python in Six Steps [M]. Berkeley: Apress.

董成. 2014.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汉英文化意象与翻译策略[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6): 146-150.

顾建敏. 2011.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意象互文性及其翻译[J]. 外语教学(5): 110-113.

胡开宝.2009. 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把”字句应用及其动因研究[J].外语学刊(1): 111-115.

黄立波. 2007. 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舒奇志 2007.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8): 58-60.

谭业升. 2012. 认知翻译学探索[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克非,胡显耀. 2008.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汉语词汇特征研究[J].中国翻译(6): 16-21.

袁顺芝. 2004. 俄汉语言文化意象对比[J]. 外语学刊(3): 81-83.

赵迎菊. 2006. 语言文化学及语言文化意象[J]. 外语教学(5): 47-49.

朱一凡,胡开宝. 2014. “被”字句的语义趋向与语义韵[J]. 外国语(1): 53-64.

 

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沪ICP备2021036861号-1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上海秦王网络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沪)字第0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