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 学术期刊
会讯 |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语言科技与外语教育学术论坛”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次理事大会”成功召开
发布日期 : 2021-01-28 点击量:4516

  2020年11月27-29日,“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语言科技与外语教育学术论坛”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次理事大会”在江苏师范大学(徐州)成功召开。

  会议主旨在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实现大学外语教学的思政建设目标,拓展外语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涵,提高教师的数字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新型外语人才。来自全国80多所院校的近140位外语教育界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理事大会 

  本次理事会共有三项议程:第一,总结汇报2019-2020年度工作;第二,讨论通过增补理事的原则和要求;第三,发布理事会2021年工作计划。本次理事会应到 60人,实到 52人,符合法定选举人数。

   秘书长胡加圣汇报了年度工作。2019-2020年间,学会共举办3场线下学术会议及培训、12场线上公益讲座,免费开放Peerceptiv英语写作同伴在线互评系统等软件和平台,共计约76万元,为抗击疫情筹集爱心捐款总计132,866元,其中为麻城人民医院捐献2台呼吸机(12万元)、资助15名湖北省英山县小学生(6,700元)、资助1名黄冈师范学院大学生(6,166元)。理事会现场为14位捐款活动突出贡献者颁发了“特别爱心奖”,以表彰他们的特别贡献。大会讨论确定了关于规范增补理事流程和调整会费标准的方案,获全票表决通过。关于2021年工作计划,理事会决定,学会将以举办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培训和外语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学科实践大赛作为明年的工作重点

  王文斌会长为本次理事大会做了总结,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外语教育教学不可能游离于信息智能化时代之外,本次会议主题紧扣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政策要求,研讨话题涉及面广泛,对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因应时代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定会起到良好作用。王会长提出,我们需要直面并审视相关问题,强化使命担当,倡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书写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奋进之笔。

  总会秘书办主任仲文明出席了会议并致辞,肯定了学会一年来的工作。

  最后,通过投票表决方式,学会定于2021年4-5月在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召开第三次理事大会。

 

 

 

 

 

开幕式及主旨报告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广登教授受邀为“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语言科技与外语教育学术论坛”致辞,并介绍了江苏师范大学的办学成就。

   总会秘书长杨文地通过视频的方式为会议开幕式致辞。他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学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各项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在“主旨报告:大家讲坛”环节,我国语言学界、外语教育界的四位著名专家受邀做主旨报告。

  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做了题为“语言的前世、今生、未来: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使命与突围”的报告。他通过对语言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阐述,揭示了语言学研究局限于语言系统层面的困境。杨教授认为,语言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有探索未来人类生存的新希望,语言才会有未来。他还提出,当前的语言学研究不仅要跳出单一系统层面的研究,还要研究语言机能、语言技能以及技能的延续——人工智能,唯一的出路就是跨学科交叉研究。语言学交叉研究要勇于突围,要通过加强语言理论研究、加强多尺度语言神经机制研究、开展基于“语言是思维载体”的人工智能研究等,让语言学回归到人文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点上,回归到它原有的核心地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智慧教育与外语教育:现状、问题和对策”。他首先阐述个人对“智慧教育、智能教育、智能教学”概念和内涵的辨析与理解,认为当代外语教育中对智能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有很多概念问题亟待澄清。外语教学需要强调的既是对学生智慧的启发,更是对学生智能化外语学习技能的培养。最后,他提出一个面向学科构建的综合解决方案:即整合“外语教育需求、目标与问题研究”、“外语教育规划与管理研究”、“外语与教育诸层面研究”以及“外语教育交叉学科研究”四大板块的内容于一体,建立一个系统、完整、有机的外语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和框架,才是解决我国外语教育诸多顽疾的根本出路。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做了题为“语言数据与外语学科研究:内涵与意义”的报告。胡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语言数据在外语学科研究中的应用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他重点分析了语言数据在外语学科研究中应用的领域和意义。他指出,基于语言数据的外语学科研究是包括语料库技术在内的数字技术与外语学科研究的融合,这一融合不仅使得外语学科研究的方法发生深刻变化,而且拓展了外语学科研究的外延,丰富了外语学科研究的内涵。基于大量语料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对语言文学、翻译本质和翻译现象开展研究,外语学科研究最终实现了由定性研究向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转变。

   四川大学石坚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课程 思政 育人”。他强调,课程思政的重点不在形式,而在课程的内涵和教学中。石教授认为,知识、思考、能力、素养离不开语言,更离不开经典阅读。应以综合的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语言、文学、艺术、文化、社会、历史知识结构取代单纯知识获取与技能训练,养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他还指出,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从讲课教师的身份向育人导师的身份转变,提高面向未来的教学能力,强化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落脚点,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多元文化包容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以及职业胜任力。

青年语言学家专题论坛

   为鼓励中青年学者成长,本次会议还特别开设了首届“‘新文科外语’青年语言学家专题论坛”,为年轻教师打开分享交流的窗口。华中科技大学雷蕾、上海外国语大学刘伍颖、四川外国语大学马武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华树等青年专家学者围绕“交叉融合 守正创新”的主题展开对话。该环节由江苏师范大学潘震教授主持。

  雷蕾教授从如何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谈到守正与创新的不易。刘伍颖教授发表了对“交叉融合”和“守正创新”的见解,认为科学研究历来都是交叉的,外语界人士在看世界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结合自身特色发挥好这一优势,努力做到创新。马武林教授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分享了川外将全校翻转教学课程《新标准大学英语》做成国家线上开放课程的经验和在课程建设中“守正创新”方面的尝试,并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转向大学外语教育的重要性。王华树教授针对如何“守正创新”提出了个人思路,分享了自己在促进翻译与技术融合的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认为外语教育要与行业紧密连接;要有市场意识,将教育模式与时代结合起来;要平台化,打通“产学研用”的链条,以促进整个行业生态的发展。

   现场问答环节,参会年轻教师们分别就“如何用技术促进思政教育?”“未来翻译专业如何转型和创新?”“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如何结合?”“如何从Python入门提升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等问题进行提问,专家现场解答讨论,台上台下频繁互动,反响活泼热烈。

 主编论坛

  随后的“主编论坛 选题纵论”环节,《中国翻译》《外语界》《上海翻译》《当代外语研究》《外语电化教学》等国内C刊的主编们就“外语学科嬗变与学术期刊的担当与使命”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该环节由《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教授主持。

  《中国翻译》杨平主编介绍了办刊方针,即理论研究与实践并重、学术与行业兼顾、国内与国际交融,指出翻译研究和理论研究应符合国家建设需求,选题要对接国家发展的需求。她提出,翻译的跨学科融合不能忘记本体,因此对于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的建构是现阶段的努力方向。在新文科背景下,翻译专业应在危机中发现机遇。

  《外语界》执行主编孙玉教授认为,技术对于外语教育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他特别强调了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应追求科学的精神;第二,要重视基础研究。概念脱离基础研究的应用研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技术与人文是有机融合的一体,人文研究者也要具备科学素养。

  《上海翻译》执行主编傅敬民教授介绍了该刊聚焦应用、关注应用的特点。他提出,应用要包含更广泛的意义,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文体研究;第二,应用性研究,即不同的学科针对翻译所进行的研究(如比较文学对翻译的研究、社会学对翻译的研究、传播学理论等);第三,应用型研究(如政策、法规、机构、翻译技术运用、翻译的职业化问题、翻译的行业需求问题等);第四,应用翻译研究理论体系的建构

   《外语电化教学》常务副主编胡加圣教授阐述了在外语学科嬗变的背景之下期刊如何应变的问题。他表示,期刊担负引导学科前进的责任,因此期刊要解决好引导和服务之间的平衡问题。另外,针对外语教师面临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困惑,他认为,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外语”研究必须解决好技术和人文的融合关系,即“数字人文研究”。他认为在明确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内涵的基础上,加强外语相关课程的数字人文研究,是外语教师完成新时期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重要方法。

数字语言科技联盟筹备会

  本次大会的另一项议程是“产学研 研讨会:数字语言科技联盟筹备会”,此次加入联盟筹备会的有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东方正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单位代表一致同意通过并签署了“数字语言科技联盟筹备会倡议书”。

 本次论坛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政策,充分考虑到目前我国高等外语教育面临的现状和问题,从课程思政的战略高度着眼,从语言科技与教育的微观角度入手,从思政、技术、语言和教育等多角度展开了交叉融合研讨,对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信息化、智能化,对提高大学外语的课程思政教育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 沪ICP备12035964号-1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上海秦王网络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沪)字第073号